上海诈骗罪律师
法律咨询: 13816611131
您当前位置: 首页 律师文集 刑事诉讼
文章列表

公安机关管辖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解读 立案监督工作的现状

2022年4月27日  上海诈骗罪律师   http://www.qdjsgcls.com/

 杨柯,上海诈骗罪律师,现执业于北京市两高(上海)律师事务所,法律功底扎实,执业经验丰富,秉承着“专心、专注、专业”的理念,承办每一项法律事务、每一个案件。所办理的案件胜诉高,获得当事人的高度肯定。在工作中一直坚持恪守诚信、维护正义的信念,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公安机关管辖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解读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5月18日联合印发,对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管辖的86种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作出规定。


  立案追诉标准是最高检、公安部依照刑法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指导性规范文件,为公安司法机关依法查处经济犯罪案件、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提供了明确依据。


  最高检、公安部先后于2001年4月18日和2008年3月5日发布实施了及,为公安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侦查、批捕、起诉工作提供了明确、统一的执法规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犯罪不断呈现出新特点和新变化,涉及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刑法修正案至刑法修正案陆续施行后,新增和修正了许多的经济犯罪罪名,原有的追诉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执法的需要,执法办案缺乏立案追诉标准。为此,最高检与公安部在追诉标准及其补充规定的基础上,根据刑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的实际需要,共同制定了立案追诉标准,为及时、准确打击经济犯罪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立案追诉标准共包括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管辖的86种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其中有48种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是新制定或者综合各种因素作了补充修改完善的,如根据刑法修正案的规定增加规定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立案追诉标准,对逃税罪立案追诉标准作了重大调整。在制定立案追诉标准时,始终坚持合法性、协调性、科学性、适用性原则,在保证经济犯罪行为依法受到惩处的同时,又规范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职权的行使,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最高检、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立案追诉标准的印发施行是最高检和公安部贯彻落实中央部署,为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服务的重大举措,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的具体措施。它的印发施行有利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对于震慑违法犯罪分子,进一步依法惩治经济犯罪,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立案监督工作的现状

  立案监督是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依法实行的监督。


  是检察机关知晓的案件信息有限,立案监督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形成两个空洞。1、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检察院立案监督有两种情况:一是人民检察院自我发现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侦查的;二是被害人认为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控申部门提出的。这两种情况是立案监督的对象和来源,对于第二种情况,由于有被害人提出,故立案监督是现实和顺理成章的,检察机关可根据被害人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启动立案监督程序。但对于第一种情况,检察机关很难了解到发案、立案的情况,因为根据第三百七十二条规定,立案监督的职权赋予审查逮捕部门,而该部门虽然与公安机关联系最密切,但却因为自己无侦查权,只有对材料的审查权,对公安方面的发案、立案并不全面掌握,公安机关如果对应当立案的案件不立案,此案如果没有被害人,检察机关根本无从掌握,这就形成了立案监督的第一个空洞,即立案监督的渠道太窄,基本上只能依靠被害人向检察机关提出,大量的无被害人的案件,检察机关无从掌握其发案、立案情况,从而也就失去了监督的可操作性。2、在检察机关启动立案监督程序后,公安机关立案后一般都会积极侦查,但也不可避免公安机关将案件挂着不投入力量侦查,这就形成了第二个空洞,即公安机关为应付立案监督而立案,检察机关无从督促其侦查。


  是检察机关掌握的证据材料有限,对应否立案难以把握,使得立案监督工作无从下手。被害人到检察机关申诉的,往往仅有被害人的陈述,而无其他证据材料,因而犯罪事实是否存在,检察机关难以确定。对于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的线索,如果公安机关已注明;犯罪嫌疑人在逃;、;另案处理;等,那么检察机关也无从调查。甚至,当检察机关发现应当立案但不知是否已立案的情况时,向公安机关询问,公安机关常会以;这个,我们已立案了;等话语来敷衍了事。 


  是公检认识上的分歧,导致不积极配合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立案监督的难度。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认为,公安机关;应立案而不立案;以及;不应立案而立案;的,均应受到监督。但是,当检察人员想了解立案情况时,有的公安人员则认为检察机关仅对未立案的案件有立案监督权,因而不积极提供立案情况,使立案监督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


  是把立案条件等同于逮捕条件,使立案监督工作难上加难。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立案的证明标准及证据要求是最低的,但是,在司法工作中,公安机关为提高破案率,而进行技术处理,通常;不破不立;,人为地提高了立案标准。因而在接到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或立案通知书时,公安机关会认为该案已达到了逮捕条件,立案后便不经侦查,就直接报捕。此时,如果尚未具备逮捕条件,那么无直接侦查权的审查批捕部门,若在七天办案时间内不能引导公安机关补充到有关证据,就只能作出不捕决定,这显然不符合立案监督的本意,必然会影响立案监督的效果。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检察机关往往会从逮捕的角度考虑立案的条件,因而不会轻易提起立案监督程序。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立案监督工作滞碍难行。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立案监督的相关问题,为您推荐:


不予立案刑事案件中的问题和完善


浅析"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立案监督


刑事立案权滥用形态分析






文章来源: 上海诈骗罪律师
律师: 杨柯 [上海]
北京市两高(上海)律师事务所
电话:13816611131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也会感兴趣
  • 1.刑事立案审查的变迁及其走向预期 公诉补充侦查
  • 2.刑事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轻伤是自诉还是公诉呢
  • 3.口头传唤时间超过24小时不放人怎么处理 强制传唤有哪些规定
  • 4.对犯罪嫌疑人拘传持续的时间是多久?取保候审变更为逮捕的条件
  • 5.刑事拘留期间能否探望吗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审判要注意什么?
  •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13816611131
    律师微信平台
    快速咨询
    All Right Reserved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上海诈骗罪律师
    法律咨询热线:13816611131 网站支持:大律师网 网站地图